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星之营地服务中心
作者:建日筑闻 来源:建日筑闻
营地服务中心近景
星之营地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琵琶溪片区内一处山坡丘陵地带内,地形略有起伏,总体上以大片的草坪为主,草坪的四周则被茂密的树林和险峻的山峰所环绕,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这里核心的场地特征就是风景,所以如何处理建筑和风景的关系就成为设计首要考虑的要素。
崇山峻岭中的营地服务中心
沐浴在阳光中的营地服务中心
星之营地的功能是一处帐篷宿营,野外拓展、户外活动的基地,服务中心就是为此基地的各项活动提供基本的服务和配套功能。诸如帐篷营地的洗浴,简餐茶点,户外活动的培训以及户外设施的贮藏等,功能要求十分简单。
建筑形体成为自然延伸的一部分
营地服务中心与远山
服务中心设计的出发点是用建筑形体来强化自然地形的变化,并在风景和建筑之间寻找平衡。建筑形体和布局依据地形的起伏和高差变化而自由展开,对场地特征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拟态”。箱型的几何形体被设置在不同的高差平台上,但应功能的要求又被联接为一个续变化的整体,如同山间的几块巨石,“随意”地搁置在场地上,自然而又多变。
营地服务中心轴侧分解图
建筑的总面积仅有650平方米,它们被分成三段,分别对应三处不同的高差。从前景的露营草坪可以方便地步入建筑的前广场,从这里进入建筑所对应的是门厅和多功能厅。此处沿着室内单动线继续前行,在上了一米的高差后。
夕阳下的红砖营地
水平延展于场地中的建筑
就是咖啡厅和茶室。这一空间的室外也对应了一处大平台,并与入口广场通过台阶相连。室外平台可休憩,观景和品茶,同时大平台又是入口广场向屋顶花园的过渡部分,这一过渡空间因为地形高差的原因,相互的连接转换十分自然。
不同的室外平台与高差紧密结合
拾级而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建筑的屋顶,屋顶采用植草屋面的做法,这也是增加露营空间的功能需要。而室内从咖啡厅向上再经过一米高差的提升就是男女更衣和其他服务空间,此处同样设置了室外平台可直通下面的露营草坪,以便于洗浴部分的单独使用,由此不难看出,建筑本身是可以攀登和内外相互进入的,从高处来看,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归隐”。
建筑通过片墙在场地中形成如大地艺术般的几何构成
上述的设计策略基本解决了作为营地的服务中心的功能问题,并对地形,高差,景观等做了回应。但在这一特定的场域,建筑对风景的介入又会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从屋顶看远山
其实在没有建筑之前,人对风景的感知是相对单一的,因为没有人工的约束,风景是处于一种各向同性的发散状态的。而在本项目中,则是希望通过建筑的介入,使人们在使用和生活在其中时,能够通过设计的要素来阅读眼前的风景,并同风景产生更多的交流和体验。
从植草屋顶看风景
星之营地服务中心在设计中希望能将更多的场地和景观要素纳入到以几何逻辑建构起的体系里来。而广场,平台,草坡,台阶,树木等通过砖墙的围合与转折,就建立起了新的空间序列,这一序列让单一的风景维度变得更加有层次,更加多样化。
从建筑的室外平台远眺
入口广场处的建筑的主体,分隔平台的矮墙以及景观水池的边界等都是植入在自然中的硬边的几何线条和几何块面。这些设计元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导向风景的界面,它使得游客的观赏视线有了方向性和场所感。通过建筑,特定的风景角度得以被形成和捕获,虽然还是原始的状态,但人工与自然的互动在这里建立起更加抽象的风景,建筑空间使风景分离出来,但同时又被自然所包裹。
从入口广场看风景
进一步地,因为整栋建筑的室外动线是可以缓步走向屋顶的,游客在行进过程中其视线也是不断升高变化的,那么这一过程中的自然也就被分解成了不同的场景。远景虽然不断出现,但在不同方向上变化不大,但因为近景和高差在不断变化,加之建筑的体量又是延展于场地之中的,所以其相互组合的风景画面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建筑为观看风景提供场所
这样,单一的风景就变成了一系列的风景切片,当进入到植草屋顶时,草坪,较低标高处的层层露台,延伸的红砖墙体,保留的树木就同远处的群山构成了大地艺术般的画面,建筑同风景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融为一体。因此,“最具韵味的自然并非是毫无干预纯粹天然的,而是被人工捕获,并与人互动互成的自然”。
营地服务中心夜景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平面图
立面及剖面图
墙身详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艺合境建筑设计事务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地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中国
建筑面积:650.0 m2
项目年份:2015
主创建筑师:杨志疆
设计团队:杨程,张胜亚
.END.
注:本文转载自建日筑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