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øhetta 新作‘卡尔加里中央图书馆’,城市的知识灯塔
作者:ArchitectureDaily 来源:ArchitectureDaily
图片来自 Snøhetta
该建筑坐落在一片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一条轻轨线路沿着一条半月形轨道从上到下穿过这片场地,将市中心和东村区分开来。为应对这样的环境条件,设计师将主入口升高到全封闭的轻轨线路上面,并通过一条柔和的阶梯状坡道上升来到建筑的中心位置。这样,人们就可以从四面八方来到图书馆。
图片来自 Snøhetta
户外的露天剧场就设置在了这些台阶上,人们可以坐在这里读书交流,同时也把图书馆的功能设施搬到了户外。在景观设计中参考了当地一些特色植被,并将卡尔加里的山脉和草原景观引入到了城市景观之中。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广场周围的街道上种植了榆树和白杨树。入口广场具有作为入口和人行天桥的双重作用,将之前分开的两个社区衔接在了一起,重建了整个场地的行人和视野范围的连接效果。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动感十足的三层玻璃幕墙由模块化的六边形图案组成,表达了图书馆希望为所有的游客提供空间。建筑曲面上的聚集变化呈六角形形状分布,多孔玻璃板和偶尔的彩虹铝板交相辉映。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在这些形状中会形成一些熟悉的形式:部分图案可能类似于一本打开的书,或像雪花般的线条,或像连在一起的房屋,总之就是一种集体社区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整个建筑体量都是以相同的模式封闭,允许所有侧面作为建筑物的“前部”。 这种视觉特性在室内延续,在建筑中将 CPL 新的视觉标识和道路标识表现了出来,并统一了图书馆的包容性目标。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图片来自 Snøhetta
透过外立面的水晶几何雕塑,可以看到一个宽阔的木质拱门,在这里迎接游客的到来。入口结构参考了当地常见的奇努克云拱门。它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附近的西部红雪松木板制成,这种双曲面外壳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形态木壳之一。它的有机形态和纹理质地使这座大型建筑物具有一种可以触摸的亲密感受。从建筑物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主中庭,邀请人们进入。
图片来自 Snøhetta
随着拱门继续的延伸到大厅和中庭时,其木结构向上呈螺旋状超过25米,并且通过中间的光孔看到天空。木板条沿着开放式中庭的周边排列,呈一个尖椭圆形状,同时也是一个让人们快速掌握图书馆的流通线路和组织排列的导向装置。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建筑内部的混凝土结构暴露在外,好似尚未完工,这暗示着室内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些梁和柱让人联想到柱廊,那种古希腊建筑的公共露天柱廊,是作为聚会和知识交流的空间。材料所采用的原始色调旨在让人们感觉图书馆是一个参与互动的地方,而并不是一间藏书的神圣宝库。
图片来自 Snøhetta
该图书馆在设计中既有“有趣”的空间又有“严肃”的空间,在较低楼层设置了一些活跃有趣的公共活动空间,而到了较高的楼层则是较为安静的学习区域。在街道层面,在建筑物周边安排了一系列多功能房间,以增强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性。在一楼的儿童图书馆里设置了游戏室,着这里可以进行手工艺和绘画等活动,还可以进行早教计划和全身室内游戏体验。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在整个六层楼中,提供了各种空间提供数字,模拟,团队和个人互动等活动。在图书馆的最高层是一间大阅览室,在设计中是将其构思成藏在图书馆内的珠宝盒,它提供的空间专注于学习和发现灵感。读者通过柔和的光线和音响效果进入过渡空间。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在内部,通过垂直木板条划分的空间,保护了读者的隐私和可见性,这样的一个内部空间没有实际的墙面。自然光线通过木板条照亮空间,只是在中庭和西立面之间创造出一些掠过的视线。
图片来自 Snøhetta
在图书馆的最北端,你会发现自己进到了一间客厅,在这里能够俯瞰铁路线和两个社区的交汇点。这里光影攒动,这座建筑物的船头不仅可以作为外面的灯塔,邀请着人们进入,也可以作为一种回顾过去后的展望,通过一个合适的位置来观察建筑物影响,并希望能够重振卡尔加里的文化,学习和社区精神。
图片来自 Snøhetta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南朝向
剖面图 北朝向
剖面图 东朝向
建筑师: Snøhetta
地址: 800 3 St SE, 卡尔加里,阿尔伯塔省 T2G,加拿大
执行建筑师和执行景观设计师: DIALOG
客户: Calgary Municipal Land Corporation (CMLC)
建筑面积: 223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8 年
结构设计: Entuitive
机械设计: DIALOG
电气和照明设计: SMP Engineering
It/Av: McSquared System Design Group, Inc.
承包商: Stuart Olsonv
.END.
注:本文转载自ArchitectureDail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